邓艾攻入成都,看了一眼蜀汉的账簿,差点没被诸葛亮给惊到。堂堂魏国重臣,见多识广,结果被武侯的账本治国手腕震住了神经。
账簿这种东西,看清了,比千军万马更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数。
蜀汉国库账簿搬出来,尚书郎李虎郑重呈上《士民簿》。打开一看,冷冰冰的数字里,藏着几代人的奋斗,也埋着一个国家的无奈。
户口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军队十点二万,官吏四万人。细细一算,
平均九点二个百姓得养活一个士兵,六点六个人撑起一个“兵官组合”,这负担不算轻。
粮仓里不到五十万斛的米,金银各就两千斤。锦绮彩绢虽然有二十万匹,但别忘了,这些是“库存”,不是平日随便花的。
这下全明白了。
邓艾之所以感慨“武侯真神人也”,不是在拍蜀汉最后的马屁,是算明白了厉害关系——蜀汉这点家底,诸葛亮不但没被捣毁,还能五次北伐,真是让人头皮发麻。
展开剩余78%比较一下,魏国有多少家当?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万人。军队四十四万,
每户平均六点七个人,十个百姓供养一个士兵。
不管怎么算,曹魏几乎是蜀汉的四倍家底。这仗,怎么看都是一边倒。
如果把人口和兵员压在天平上,蜀汉那头几乎都要翘起来。有人说曹魏十四万大军打蜀汉,是以大欺小,真没冤枉谁。
然而,账算到这份上,邓艾的感慨才有了分量。他没有简单地扫平一座空城,而是推开了当年诸葛亮布下的天罗地网。诸葛亮把蜀汉撑到头,没让内乱撕破锅,这算不算本事?
三国打到后期,魏国一家独大,东吴缩头苟活。蜀汉这三分天下的小儿科,早在刘备过世、夷陵一败之后就被判了“死缓”。可这“死缓”硬是被诸葛亮拉长成几十年,他凭啥?
换作大部分人,国羸民穷,拉洗脚盆的别说打仗了,家里老婆都得跟着哭。但诸葛亮还是五次北伐。有人冷嘲热讽,说他“不知死活”,但真把账本摊开一看,这人哪是糊涂?更像是
把死棋下到别人连下都不敢下了——司马懿自称老乌龟,硬是不敢主动出击。
历史总是耐人寻味。看似无力的蜀汉,偏偏老百姓没造反。明明赋税重、军粮紧,却没人揭竿而起。这种稳定,不靠什么独门秘方,靠的是人心。
试想一下,连饭都快揭不开锅了,家里除了干活就是交粮,士兵还多到这种程度,老百姓能不怨恨领导吗?
可偏偏没乱,反倒风平浪静。诸葛亮治国靠的不是蛮干,是会做人。
我看历史,最怕看到那种“一打仗,城里老百姓全乱套”的国家。只要一有天灾人祸,百姓比敌军还会闹。蜀汉的账面上明明这么紧绷,诸葛亮却还能让底下人服气,做到了人财两稳。再一看司马懿,权谋是有,天下未归一前就开始抢班夺权,先把自家皇帝气病了。
邓艾是行家,魏国的流水他一清二楚。他一看蜀汉的数据,知道自己再能打仗,也比不了人家诸葛亮能撑局面。
账簿外的玄机,还在老百姓头上的担子。两国一核算,蜀汉平均一家三点三口,魏国却有六点七口。别小看这差距。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充足,还容易顶灾顶乱。哪像蜀汉,孩子少、男丁也紧张,一开打,后方肯定吃紧。
这不是养不起孩子的问题,是没力气再多生了。
每次战争一爆发,米粮都紧巴,家里人在前线生死未卜,后方还得多缴粮补兵,生育率能不低?
有人说这全赖地理位置,蜀地天险,好守难攻。可真到国家命运,天险再坚固,也敌不过民心动摇。蜀汉人居然没发生一次大规模内乱,这种“稳”,不是随便哪位宰相都能整出来的。
诸葛亮五次北伐到底值不值?一边是没啥胜算的硬仗,另一边是不断消耗家底。单看结果,好像输多赢少。可如果完全死守,内耗反而可能瞬间爆雷。北伐成了转移国内压力的出口。
与其让百姓把怨气撒领导身上,不如打一场看得见的仗,让百姓明白“咱们不是废物,咱们还想挣扎”。
有时候,看一个人厉害,不是一时的胜负,是能把臭棋盘下成和局,还不让人揭桌子。这事,古往今来都难。
司马懿打了那么多年,粮饷充足,兵力比蜀汉多几倍,号称坐镇不败,但真正能被信服的反倒少。老百姓眼里,诸葛亮是苦中作乐的活菩萨,司马懿却是高高在上的大管家。两者一比,高下立判。
邓艾带兵进川翻过摩天岭,看见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诸葛亮用生命和算计撑起来的局。这个“局”,让人不得不服。
有时候,账簿比刀剑锋利,看透了账簿,其实就看透了人心。
蜀汉亡了,账本摆在眼前,一切清楚明白。纸上数字,背后全是韧性。难怪邓艾自愧弗如,说“武侯真神人也,邓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
在他眼里,这份权谋、这份治国底气,连司马懿都比不上。
现在再回头,看那些年五丈原两军对峙。一个打死不出,一个咬着牙硬上。看似僵局,实则背后拼的是国家的精气神。
三国这条路,诸葛亮走得最难,也走得最赢家。不是赢在扩土开疆,而是赢在死局里撑住了底线。
历史,最怕账簿摊开后一目了然。可诸葛亮偏偏在最难的局里,
让这本账成了他的“青史留名”。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民信配资-51我要配资-最大配资官网-国内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