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英国《太阳报》发布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报道,称中国正在秘密研制一种“高铁导弹列车”,旨在将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安装在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列车上,打造一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快速移动的核打击平台。
这个消息听起来异常引人注目,仿佛眼前就能看到一幅充满力量与速度的画面,这也让许多人好奇中国是否真的部署了铁路机动洲际导弹。事实上,近几年有不少媒体热衷于讨论中国正在研发铁路机动版东风-41洲际导弹,这一猜测也成为军事界广泛讨论的热点。然而至今为止,关于铁路版东风-41的确切消息尚未出现,从各方面的迹象来看,中国并未实际部署这种铁路机动洲际导弹。
那么,为什么像铁路机动洲际导弹这样看似具备极强生存能力的武器系统未能成为中国核威慑体系的一部分呢?
要理解这一点,不妨看看其他国家的做法。俄罗斯在2017年取消了最新型的“巴尔古津”铁路导弹系统。众所周知,俄罗斯在战略武器领域一直投入巨大,但当经济压力增大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停止了这一项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的“亚尔斯”陆基机动导弹和“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发射的布拉瓦导弹,仍然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这种选择清晰地表明,铁路机动弹道导弹在核反击体系中的作用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重要,至少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并非优先考虑的选项。
尽管从理论上讲,铁路机动洲际导弹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和机动性,能够在广泛的铁路网络中快速转移,令敌人难以追踪,但实际上,它的缺点远多于优点,尤其对于导弹部队来说,反而更像是一个“鸡肋”。许多媒体和军事专家对其赞不绝口,也许更多是被其强烈的外观所吸引,却忽略了它在实际作战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是伪装的难度非常大。虽然理论上可以混入民用铁路列车,但铁路机动导弹列车的结构和外观与普通列车有着明显的区别,极易被识别出来,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伪装。而且,铁路运输的各项组织工作较为公开,涉及到的调度、维修等环节也容易暴露信息,这对高度保密的战略武器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其次,铁路机动洲际导弹对专用线路的依赖大大限制了它的机动性。它无法在普通干线铁路上发射,只能依靠专门的线路,这极大地限制了其行动的范围。在现代侦察手段日益发展的今天,敌方很容易就能识别出这些专用线路。
虽然中国的高铁网络发达,但其高铁线路并不能满足铁路机动导弹的需求。高铁列车使用的是电力驱动系统,车轴承载能力较低,无法支撑洲际导弹的巨大重量,且牵引方式与导弹运输要求不匹配。因此,铁路机动导弹只能依赖普通铁路,进一步限制了其机动性。
另外,列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对导弹影响极大。列车的震动和调车时的冲击会严重影响导弹的固体火箭燃料和精密设备的稳定性,这使得铁路发射的洲际导弹设计寿命远低于常规陆基导弹,约为后者的一半。此外,这还增加了导弹的维护难度和成本,而更新换代的费用也相当高,长期来看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更重要的是,铁路机动发射并非随时可以进行,它需要提前设置发射阵地。导弹只能在事先规划和加固好的铁路上发射,不能随意选择发射地点。如果铁路的关键部分,如桥梁或隧道等被敌方摧毁,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就很难实现大范围机动发射,这也意味着其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
同时,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对铁路基础设施的要求极高,包括铁路的承载能力、建设覆盖范围和日常维护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对于国家的军事预算而言,每一分钱都需要合理使用。在核威慑和反击体系建设中,必须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
美国早已彻底摒弃了铁路机动发射系统,因为美国拥有完整的“战略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不再需要依赖这种存在诸多缺陷的装备。俄罗斯由于预算压力,也放弃了相关项目,转而专注于井下发射和陆基机动洲际导弹。
对于中国来说,已拥有如东风-41这样的先进陆基机动洲际导弹和大量的固定式洲际导弹发射井,完全能够满足核威慑和核反击的需求,因此不再需要发展铁路机动洲际导弹。因此,中国没有部署铁路机动洲际导弹,是经过多方面考量的理性选择,也是基于实际需求和战略布局的正确决策。
民信配资-51我要配资-最大配资官网-国内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