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敏,首届沙飞摄影奖得主 ,一位朴素的摄影家。他持续40多年拍摄自己生活的城市——上海,一直到今天。他用摄影重构了上海这座城市,同时为我们造了一个好梦。里面有你我的欢喜、伤感、泪水,也有遗憾以及憧憬。
陆元敏和他的小狗晶晶
(以下内容编选自施瀚涛《陆元敏:不变的目光》)
01
好照片没有保质期
陆老师拍摄彩色照片已经许多年,熟悉他的朋友早就指出,他的作品里永远是那个熟悉的城市和那个熟悉的陆元敏。不过,那毕竟是2023年的上海,因此我又总觉得它们有些特别。说实话,如果忽略时常在画面里出现的口罩,说这是更早几年的作品,可能也没什么不对。
好的照片就像是一种只有生产日期而没有保质期的东西,当一个特定的瞬间被摄影家捕捉下来之后,观者就总能不断地回到那个画面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某种感受。似是而非,却未必不真切;依稀模糊,也都是曾经实实在在经历过的时间。
展开剩余82%不知道到底是光的力量还是恣意生长的自由感和生命力,或者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意识到那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这些简单、安静却蕴含着饱满春意的画面,令人特别感动。说得陈词滥调一点,那种春天的气息只有失去过才会真正体会到。
02
彩色的城市梦境
色彩是他的炼金游戏里添加的新物质,让他视野里应该一直存在,但曾被黑白过滤掉的生活的颜色得以显现,也终于可以除去被简单化地贴在他身上的怀旧的标签。
很久以来,我一直试图理解陆元敏作品的特殊之处究竟是什么、来自哪里。其实很多评论家已经对此有过不同角度的精彩陈述。吴亮和顾铮都提到了“梦”这个角度,前者说他的作品是“从旧街陋巷中进入了一个陌生化的梦境”,还说“一种迷离、凝滞与正午的倦意诱我沉入这城市的长梦之中”,而顾铮又推进一步,指出他的作品有一种“梦幻般的超现实品格”。
的确,那正是一种梦境般的感受,而这个梦境来自摄影和城市所共有的超现实主义特性。
但是陆元敏梦幻般的画面又并非一个完全漂浮在现实之外的存在,或者构建出来的想象,这当然是因为它们毕竟是街头摄影。他的梦境是一个虚实相间的,真实和不真实混杂的,让人可以出入往返的梦境。
这张照片里包含了各种空间和对于当下非常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过去的和当下的,身边的和远处的,日常的和异常的,数字的和现实的,管理的和被管理的。这些元素相互穿插叠加在一起,让人竟一时恍惚,不知身处何处。
03
亲密而柔和的目光
陆元敏的街头摄影并非对抗的,但也不是“看热闹的人”。陆元敏的拍摄看似是街头漫不经心的“拾荒”,却又是带着感情的观看,对人也对物。陆元敏都会以一种亲密而柔和的目光去看待。
陆元敏说:“只要记忆中的景物仍在,人便顿时安心。”但事实上,在过去三四十年他长久的拍摄过程中,“记忆中的景物”无疑在快速地改变和消失,不过陆元敏和他的照片却从来没有改变,我相信那真正没有变的是他照片背后温厚的目光。
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2023年的上海,好像一切都没变,又好像一切都变了。不管是梦是戏,变了或者没变,结束了或者没有结束,他的照片也许不能提供答案,但他帮我们记下了琐碎又真切地生活着的时光。
作者
陆元敏
摄影师
1950年出生于上海。40岁的某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干什么了:可以拍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于是他拍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在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拍摄贯穿上海东西向的苏州河。这些照片经过30多年岁月的洗磨,渐渐地被大家接受、喜欢。数码时代到来后,他对摄影的热情依然未减,曾说:“摄影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快乐,它是最神奇的魔术,只有摄影能使时间定格,让人产生生命延长的幻觉。我在上海已生活了74年了,这座城市正进入疯长期,旧的事物不断被淘汰被更新,有时会让我产生恐惧感。这几年来我不断地按快门,试图让时光减速,当然这只是妄念。”
发布于:河北省民信配资-51我要配资-最大配资官网-国内大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